【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策
───
2025-08-27 10:26    来源:内蒙古党史
【字体: 】    打印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全国抗日战争发展局势和战略需要出发,作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大青山地区,东控集宁、中临归绥、西接包头,既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之地,也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是绥蒙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地。
         
        1938年3月30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电询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委关向应、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能否在大同以北之兴和、商都、康保地区建立根据地,能否沿大青山脉组织一支游击性质的骑兵,并提出将来这支骑兵队伍可在西至新疆、东迄伪满的内外蒙交界区域建立游击区。第一二〇师接到中央指示后,对大青山地区情况展开进一步调查。
        1938年4月18日,毛泽东、滕代远致电贺龙、萧克、关向应,并转至第一二〇师派至雁北阻击日军的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副团长宋时轮。指示他们同时调查报告大青山地区能否创造建立游击根据地。电文中提及:“据绥远来人谈该地一带都是山地,民间枪支颇多,铁道在山沟中行,铁道南部凉城一带亦是山地,枪支亦多,游击队可跨铁道发展,并往来穿插铁道都不成问题等语,究竟情况如何望速告。”同年5月14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贺龙、萧克、关向应,发出《关于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指示》,强调“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
         1938年6月7日,贺龙、关向应、萧克将其对大青山地区是否适合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调查情况通过电报反馈给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我们研究这地区的地形、粮食及群众条件,在该地区建立根据地是可能的。”并对受中央军委派遣的宋时轮支队到大青山建立游击根据地的行军路线和指挥权提出可行性建议,“宋支队现到昌平地区,转到大青山可经宣化、兴和沿山脉西进。该支队的调动请你们指挥”。
         1938年6月10日,朱德、彭德怀将调查结果报告给毛泽东,并对派出军队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提出具体意见。“大青山、青龙山地区建立根据地,为将来得到某种补充很重要……惟该地带甚寒冷,我们意见组织骑兵前往为宜。如同意,请将陕北骑团抽出与一二〇师之骑营合编支队前往。如陕北骑团不能抽出时再由前方另设法。”由于当时宋时轮支队“已到昌平以北,在热察冀边建立根据地。袭平张铁路及承张公路阻敌深入西北有重要意义,发动冀东、热河,争取民团、伪军及收缴武装较有希望。”且大青山地区不适宜步兵作战,故而建议“如因某种关系在大青山脉非去步兵不可,再由一二〇师另派为宜。”第二天,毛泽东即复电朱德、彭德怀、贺龙、萧克、关向应,对选派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部队和领导人提出具体要求。至此中共中央、毛泽东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策基本形成。

        1938年6月15日,朱德、彭德怀致电贺龙、萧克、关向应,发出向大青山地区出动部队的具体指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派出第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团和师直骑兵营一个连,组成八路军大青山支队进军大青山。
         中共中央、毛泽东经过周密调查研究,作出了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决策。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后,与晋察冀、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相互呼应,粉碎了日军进军大西北肢解我国北方地区的战略意图,阻断了日军向南对陕甘宁的进攻,打通了中共中央与外蒙古和苏联的联系,对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