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12日上午,出席包头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185名代表听取了市长李质代表市人民委员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第三部分的题目是《关于人民生活问题》,用很大篇幅报告了包头的民生状况:人口、住房、工资、消费、就业、救济、教育、医疗等,涉及到医疗卫生工作。李质市长报告的原文是这样讲述的:“.....在卫生保健事业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市的卫生医疗机构由1949年的1所,增加到99所(包括国营企业的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37人,增加到1823人,增加了55倍;医院的床位也由1949年的80张,增加到1215张,增加将近15.6倍。同时正确地贯彻了中医政策,发挥了中医的积极作用。”
这年春天,全市开展了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凭着71辆马车和两辆汽车,清除垃圾两万多吨,全市的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市委、市人委听取卫生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指出必须大搞群众运动,要灭病必须搞好环境卫生,指示街道办事处要配备卫生干部,市人委指示:“可由卫生局从清便队中调剂出部分人员充实基层,各区在不向国家要钱的原则下,根据需要也可适当增加一些卫生人员”。
东河区人委组织全区群众开展药物灭蝇、杀蛆工作,以防止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发生。驻区许多单位如饮食总店、食品专业社、酿造厂、粉条厂、市中级人民法院、东河区人民法院,市委干校、内蒙古第一工人疗养院等都响应政府号召,清理环境卫生、消灭室内外蚊蝇,全东河区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解放已经8年了,但历史上包头曾经发生过的1917年的鼠疫、1931年夏季的“虎烈拉”(一种可致死的肠道传染病)让年长者胆战心惊的记忆犹在:1931年鼠疫,包头、萨县是重灾区,人口聚集的包头留人店、慈人沟带贫民窟疫病最甚,有文字记载:“乡间行路者,每至中途患病,未及几步即倒卧道旁不起,四野死尸枕籍,行人不敢出门。”全家几无幸免者比比皆是,萨县一家大户,27口人,一日之内,亡26口,仅剩一女子苟活下来。次年春,疫病平息。
1931年,“虎烈拉”疫病,主要流行在包头城区及近郊乡间,尤以人口稠密的财神庙、南圪洞带,患死者众。有统计数字,疫病最烈时,全城每日亡故80多人,“城内各木作坊积存之棺木,售卖一空,死者家属皆以储衣之木用之,全城嚎哭之声,此起彼伏,路人绝迹,邻里互不往来,全城为恐怖气氛所笼罩”,其状惨不忍睹,可见一斑。
54年前,有一份官方文书档案这样告诉后人:解放后的1957年,包头卫生医疗事业已经从根本上变了样,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政府提倡灭“四害”、消毒、预防注射,一般流行性疾病逐渐减少,鼠疫、虎烈拉等疫病已绝迹。用市长李质的话说就是“党和人民政府对全市各族人民的生活做了极大的关怀,因而他们的生活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还有来自民间的声音,似乎也能印证上述说法。
一位解放前住在“死人沟”——解放后改称“ 慈人沟”的居民叫霍秃小,他说,解放前的“死人沟”是个活人多、死人也多的贫民窟,东西两个小沟挤满了约800口人,饥寒交迫的人们,冻死、饿死、病死,“死人沟”由此得名。霍秃小从小丧父,以乞讨为生,解放后他参加了人民军队,1957年转业到了建筑企业工作,他目睹“慈人沟”今昔,逢人就讲“死人沟”的苦难、“慈人沟”的巨大变化,末了,还要发自肺腑感慨:“慈人沟的居民感谢共产党,要不是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好领导,我的骨头早就没有了”。
焦换清,慈人沟另一位居民,解放前他携妻带子,一路乞讨,来到“死人沟”贫民窟,全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解放后,政府组织起生产小组,打“衬子”,焦换清每月能有40多元钱的收人,还当上了生产组长,全家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全组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水不忘掏井人,咱穷苦人翻身,全凭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