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包头记忆>正文
民生包头1957,年俗味道
───
2021-01-04 09:47    来源:编研科
【字体: 】    打印    

作者:张克薇

 

1957131日,是农历丁酉年的大年初一。

这个春节,是来自全国的众多建设者们来到包头过的第一个大年。所以,全市各服务行业都很重视,有11个饭馆要照常营业。各建筑单位的食堂也都根据天津、上海、东北、张家口等地来包建设者们的饮食习惯,做一些可口的食品,譬如上海人爱吃的糖醋鲤鱼、拔丝莲子、拔丝苹果等。

青山区是天津来包建设者比较集中的地区,各食堂、饭馆增加了他们爱吃的炒肉片。有酌食堂准备了炸板虾、油爆虾、虾片、什锦火锅、以及各种海昧。大福林食堂新添了天津风味的什锦蜜馅元宵和油炸元宵。东河区中兴饭庄特意派出采购员去90里地以外的萨拉齐买回了肥鸡。

笔者时有好奇:包头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早年间的年俗味道是怎样的? 54年前的一段字迹斑驳、须仔细辨认才得见的文字是这样描述的:“国营包头商店的几扇活页门转个不停,顾客拥进拥出。在这个三层大楼的商店里,到处都挤满了购买年货的顾客,营业员们有的在热情接待顾客、有的在打扮橱窗。”今天,还会有人好奇吗?这里所说的“三层大楼的商店”大抵该是今天的哪座建筑呢?

1957123日,是腊月二十三,农历丙申年的小年,包头副市长张佩青去了石拐矿区,向石拐矿区出席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了解群众生活情况。有档案资料这样记载:“代表们向张佩青副市长汇报了工作,反映了群众的要求,并对政府工作提出一些意见”。翻看这份留存了54年并还将留存下去的文字,又得知了一个细节: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包头煤矿筹备处工程师邹尚英给张佩青副市长提了意见,反映了矿区职工对市场上蔬菜、猪肉供应不足、东河与石拐矿区之间交通不方便以及两地某些物资差价不合理等存在的问题不满意。张副市长当即表态,责成石拐区人委、市人委分别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满足群众要求。

就要过年了,公司合营后的东河区景新池澡堂显得十分繁忙。服务员们穿梭般跑来跑去,热情地接待着顾客,给人们找好位置后,又拿来了睡巾,趿拉板。顾客应接不暇,每天都要来1000多位洗澡的人,是平日里的一倍还多。景新池的经理说,“忙碌一年了,人们都要在年前洗个痛快澡”,景新池就是大家最愿去的地方了。

这是个星期六的晚上7点多,东河区理发部里挤满了顾客,大家互相打着招呼:“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下班时间过了,川流不息的顾客们让理发师忙个不停。晚10点半,接待的最后的顾客是一对青年夫妇,男的理了发,女的烫了头,烫的是最时兴的“青年波浪头”。这一天,理发师们共为180位男顾客理了发,给17位女顾客烫了头。

读读下面这些文字,似乎扑面而来的就是当年那浓浓的年味了:“这几天,国营包头商店每天接待买年货的顾客不下四万人,营业额达三万五千元。刚从东北运来的国光苹果,散发着一股香气,新添的雪花软糖、酒味糖、五颜六色的圆粒糖、杏仁咖啡糖、可可糖等,最受顾客们欢迎,包头专卖公司监制的‘二锅头’销售量特别大,一天就卖出去一千多瓶,很多回家过春节的工人,都买了几瓶带回家去。每天糕点销售量也由四百斤增加到了七百斤。

上点年纪的人也许还记得,当年包头市场上流行“海红酒”,是用海红果发酵酿制的一种红酒。这一年的春节,由于市场需要量大,包头制酒厂的工人们加班加点地赶制着白酒和海红酒,由过去的七个生产班制酒,增加到十个生产班,把海红酒的工艺做了改变,由发酵改为压榨,缩短了制酒周期,以满足市场供应。

一群姑娘们正围着化妆品柜台挑选绢花、绒花、胭脂花粉什么的。布料柜台前也站着不少女人,印花哔叽、印花斜纹、印花贡呢最受欢迎。一位人称“李嫂”的妇女,是铁路职工家属,她买了一丈五尺印花哔叽给家人做新衣服,又买了一丈八尺白布,准备过年添置一床新棉被。

能在过年穿上一件拉锁卡衣,是这年春节最时兴的服装了,大约是那种带掐腰、带拉锁的上衣吧。包头第二缝纫社的工人们赶制着这种“拉锁卡衣”。该缝纫社的一名裁缝这样说:“更多的上门顾客,需要我们裁制出能套棉衣的单褂子,活多就得加班,让人们穿着新衣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