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包头记忆>正文
档案人生之——阅读档案里的民生
───
2020-08-21 09:43    来源:编研科
【字体: 】    打印    

                                                      作者:张克薇

 

翻到中共包头市委办公厅1957729日的一份收文,这是一份再平常不过的文书档案,是“建筑工程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华建”,下同)党委、工会《关于职工生活福利调查综合报告》。这里真实地记录了距今50几年前的民生实情,给后人留下了草原钢城初建雏形、创业艰难的历史画面。

1956年以后,随着包头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大规模兴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建设者涌入包头,新兴的工业城市,群众的衣食住行,一切都在考验着城市的管理者。包头市委作出决定,要在全市对职工生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为此,市委还专门成立了“市职工生活调查办公室”。

华建公司党委根据市委指示开展了这项工作,派15名干部,编成两个工作小组,自612日起直接深入公司各队、组,搜集有关职工生活方面的资料。他们先后组织召开了5次有关人员座谈会,汇总到了大量职工生活调查研究资料,经过研究分析写出了这份给“包头市委、市职工生活调查办公室、市工会、建筑工程部、华北工程管理总局”的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调查研究的工作报告。

    此报告较详尽地反映了该公司职工生活情况,主要是食、住、行三方面。为什么没有“衣”的调查内容呢?也许,相对于当年条件而言,“衣”毕竟是要让位于“食、住”的,尤其以“食”为最重。无论如何,华建公司的这份调查报告是全市职工生活的缩影,也是那个年代民众生活的缩影。关于“食”,档案里是这样记载的:

“华建公司共有24个食堂、11000人吃饭,工地流动性大,食堂建设不足,包头风沙大,职工或端着碗在露天吃饭,常常满碗沙子,或端回工棚吃,饭冷菜凉,食堂管理不善,价高亏损,如公司一处食堂半个月亏损了76元,职工反映花钱多吃不好,食堂不卫生,买饭时间长,工人们意见很大。针对上述情况,公司开展了伙食竞赛,目的是使职工花钱少、吃得好,公司三处食堂增加主食副食花样,饺子、面条、大饼等,早点用粗粮做点心,每斤只卖0. 22元。主食推行粗粮细作,各食堂在细粮面粉定量供应的情况下研究改进主食做法,如公司机关食堂用三等面做的糖烧饼和套花果、饼干等40多种样式,把玉米面也做成烧饼,江米压成面做成江米条,每斤0.4元,比市面价格便宜l3,玉米面丝糕、蜂糕等。公司五处食堂用20%的白面、80%的玉米面加糖精、香精、土豆,做成丝糕,运输公司食堂早点做的月饼是六成玉米面、四成白面加莜面或荞面,炸大果子,三分之二荞面、三分之一白面蒸馒头等等,这些粗粮的做法很受欢迎,既好吃又便宜,公司为了推广这些经验,组织了粗粮细作主食花样展览会,共展出粗粮细作、细粮精做品种400余种。”

“总之食堂工作好坏,关系到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对提高出勤率、减少发病率,保障任务完成有重要作用,因此,公司设专人常年负责督促检查,月月检查、季季评比,有力地改善了职工伙食。组织各食堂增加副食收入,发动炊事员利用空地种菜、养猪养鸡、磨豆腐、生豆芽,如五处食堂种了四亩多菜,有土豆、西葫芦、大葱、黄瓜等收入,价值250元,生3100斤豆芽,比市价便宜62元,职工疗养院食堂种了7亩菜,有菠菜、西红柿、大葱等,因该食堂只120人吃饭,收获的菜吃不了,卖给了家属,其他各食堂共种了26亩菜地,对降低伙食成本起到一定作用。”

“公司各食堂之间展开了竞赛,食堂内部分成粗粮组、细粮组、甲乙丙菜组、烧火事务组等,组与组之间互相挑战,如公司一处食堂各组之间打擂,每日有几十种的主副食品种,价钱也比较便宜,每人每月13元左右吃的不错。公司四处食堂管理得好,每日结算盈亏,每日盈亏不超过10元,月月向职工公布账目。”

20世纪的1957年,由中共包头市委组织的对包头职工生活、居住、工资福利情况调查综合报告中涉及到的“食、住、行”中的“食”,那么“住、行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份市委办公厅1957729日的收文《关于职工生活福利调查综合报告》,档案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包头新市区是在沙滩上平地起家,附近没有大的村庄,社会物质基础很薄弱,职工家属住房没什么可供利用,尤其1956年是建筑高峰年代,职工人数增加较快,仅建筑工程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即“华建”,下同)有职工15411人,96708平米的家属宿舍和3890平米的土坯结构房安置了家属3220户,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仍有大批的职工家属陆续迁来包头,特别是1956年上半年几个月的时间,就有数千户家属蜂拥而至,7月间挤在现有工棚的有6000余户,无法安置。在包头市旧区(东河区)和附近村落的有820户,又遇1956年内地水灾,家属在老家生活困难,因此来包都很迫切,目前每天还有1020户的家属陆续来包,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房荒。职工意见很大,怪话也多,影响了企业生产,如二机厂一大型设施里,有两间房子就住了7户人家,一个小的临时浴室内就住了20余户,户与户之间只有一条布帘子隔着,工人称之‘群居’。有的一家老小几代住在一起,非常不便,工人说:‘我们现在是五世同堂。’还有很多家属因无住房被迫和工人们住在集体宿舍中,不但不方便,使工人上班后也无法安心生产。有的工人为了奔走找房不能安心上班,耽误生产;有的企业因解决不了职工住房的基本需求,曾发生集体找经理,家属成群坐在办公室里不走,又哭又闹向领导要房,影响很坏。”

这份调查报告是当年这个庞大工业城市初建之时的民生写照,客观指出“职工对住房问题的要求,他们不是要好的,而是有个房住就行”。档案里还记录了华建公司针对宿舍的紧张状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公司党委研究认为,必须要把来包家属基本安置下来,让职工安心生产,完全依靠国家投资解决是不现实的,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以能居住、多盖房为原则,进行全面规划。他们先后利用筹集到的部分企业奖励基金作为建房基金,建成了5300间坯木结构家属宿舍(91922平米),解决了4773户家属的住房问题。这样安置,多数职工是满意的,大大稳定、激发了职工的生产情绪。

为了充分发挥这批资金的效能和职工的积极性,节约资金,各厂处自己组织人力打土坯,利用好公司工程建筑的废弃材料,开展义务劳动,全民动员,采取分批分配、包干建筑的办法,分配给各下属厂处自建自住或伙建伙住,按每间房150元、每平米8. 33元的包干标准分配下发。终于有效解决了51. 9%的职工家属住房问题。

这次的调查,在包的职工家属住宅共调查9263户,50%是一间半的(半间是厨房),无论几口人也是住一间房,有的是伙住房或老少3代住在一起,很不方便。稍好一些的多是只有职工夫妇2人或是有个小孩。

关于出行方面,这篇调查报告说:“包头新、旧区之间,相距18公里,市内公交车辆不多,等候公共汽车时间过长(13小时),往返一趟车票5角。有1000多户家属住在包头市旧区的华建公司,用单位的汽车每周六送工人回旧区休息星期天”。

就在这一年,包头市根据市政发展情况,将全市机关企业的休息日做了错峰调整:市级机关休息星期日、青山区休息星期五、昆区休息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