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包头记忆>正文
档案人生之—— 远去的“干公鸡飞上天”精神
───
2020-06-08 10:22    来源:编研科
【字体: 】    打印    

                                                                                        作者:张克薇

1963年盛夏七月,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在包头举办了社会主义教育图片展览,其中一组描述凉城县某大队创业史的图片格外吸引参观者,题目是“干公鸡飞上天”,是说全国劳模、该大队社员郭老虎带领三户互助组、凭借两条半毛驴,奔向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故事,面对富裕户们的纷纷讥诮“不长毛的干公鸡,还想飞上天”?郭老虎响亮地回答道:“能!我们的干公鸡一定会飞上天!”最终,社集体扩大了,粮食亩产量增加了,“干公鸡”长出羽毛终于飞上天了。

这是一个全民争当生产能手、红管家,个个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发扬节约“一厘钱”精神的社会。这一年七月中旬,包头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联合发文,号召全市职工、青年、妇女都要行动起来,“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用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劳动,对待企业,对待公共财产”,全市妇联组织则在帮助家庭妇女们勤俭持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涌现出大批“青年节约能手”、“红色女管家”“巧媳妇”等先进人物和事例,就在市妇联主任米志蹲点工作的青山区,出现了远近闻名的“勤俭持家三能手”:戎贵英、张新女、伏秀荣。

米志主任多次召开会议,指示各基层妇联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工具,迅速地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在全市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尤其要大力宣传妇女们在党团、妇联组织的领导下,发扬“一厘钱”精神,为家庭、为国家节约一点一滴财富的先进事迹,号召全市妇女向她们学习,成为节俭持家、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行家里手。

家住青山区草原道143单元47号的戎贵英,操持着全家九口人的生活,平均每人每月生活费用只有十一元,但她有计划、会安排,把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条,她教育子女热爱劳动,每个孩子放学回家后,都要帮助做家务。夏秋时,孩子们会到地里挖野菜,戎贵英学会了理发剪头,补衣补鞋,还在房前屋后种蔬菜,一年下来,家里的手头用品样样都有,还有收音机、自行车,银行里经常有存款,过年时又用节省下来的钱给爱人做了套较好的衣服。

66岁的家庭主妇张新女,是青山区幸福公社(街道)的居民,左邻右舍谁都知道她是理家过日子一把好手。她家四世同堂十口人,有仨人参加工作,每月工资收入拢共有一百一十多元,张新女处处精打细算,勤俭过日子,竟然能把生活安排得像模像样的,她把每个月全家的工资收拢在一起,留出固定的生活开支,然后才是其它穿、用、日常花销,并且这些也都是有计划地购买,量入为出,从不乱花一分钱,结余下来的钱还能添置一些家具什么的。张新女还有个家庭习惯,那就是民主管理家务事,定期召开家庭会议,研究家庭生活开支等问题,一家人互相之间尊重体贴、互敬互让、和睦团结,很是让人羡慕。

青山区自由路公社(街道)居民伏秀荣,持家特点是“记账薄、查漏洞、长计划、短安排”,她把日常开销都计划着花,而且记录在薄,经常检查开支情况,如若有不合理支出,发现漏洞及时堵塞。一个细节:她为了节省用煤,会把火炉里边套上泥。孩子们的衣服鞋袜脏了、破了,她总是给缝补得整整齐齐,浆洗得干干净净。

伏秀荣孝敬老人、教育子女、操持家务,很是有一套,孩子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学习好,回家尊敬长辈邻里,街坊们都夸她家是“妻贤子孝好门户”。

她家七口人,只有爱人一人工作,每月八十四元的工资让她安排得是恰到好处,别人请教她有什么秘诀,她总是笑眯眯地说道:“嗨,我有什么秘诀呀,也就是‘算着花,花着算’呗。”别小看她这“算着花,花着算”的理家法宝,还真是不简单,每月竟能有些结余,她就把闲钱存入银行,她说,这“既能支援国家建设,又能保证家庭急需”。

1963629,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人头攒动,市总工会在这里举办了“反浪费找差距好人好事展览会”,据该展览会称,“在我市以反浪费、找差距为中心的增产节约活动中,我市各条战线涌现出了数以万计的好人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