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包头记忆>正文
档案人生之——包头知青落户巴盟农村的日子
───
2019-01-08 09:29    来源:
【字体: 】    打印    

作者:张克薇

话说1964年的包头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经过紧张的动员、安置,到了秋天的87日,全市共有三批、222名知青(男151、女71)以集体插队的形式下乡落户到了巴盟农村。

下乡知青到达巴盟后,受到了五原、临河党政领导的热情接待和当地社员的热烈欢迎,每当一批知青到来,从车站到小队的路上都会有上千群众在那里迎接他们。而在知青还未到达之前,公社、大队已将房子、吃的、用的、燃料,样样都准备齐全了,甚至把做饭的、教农活的人也找好了。前旗、五原给下乡知青小组购置7——8件生产工具,在吃粮方面每人每月分配成品粮45斤(一年下来合原粮700斤),且70%——80%是小麦大米(这还真是不简单,当时玉米面能吃饱就算不错了),食油每人2——4斤,肉1.5斤,每人每月一元医疗费。许多公社、大队还给喂养了鸡、猪、羊。

纯朴善良的村民关心少小离家的学生娃娃,社员们给知青送米送面,还把自己都不舍得吃的菜、肉全部拿给知青,光拿去的鸡蛋就有一千多个。前旗树林子公社的村民看到青年们衣被单薄,就把自己的皮袄、被子送给他们,知道有人生了病,赶忙给做热乎乎的面汤喝。

要知道那是一个物质相当匮乏的年代,最平凡的人有着最慷慨的举动,这就是我总要强调的那个“曾经有过的时代风云和人性的光辉”,后人应当了解并记住这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纯朴善良的人们所能给予的无私帮助,让下乡知青们渡过了那个充满了艰难困苦的岁月,以至于他们在多年以后还是无限缅怀、感恩于那段沧桑岁月,除了那是他们自己的青春成长以外,更能打动他们内心的就是这些曾经有过的困境和在困境中收获的温情,这些情感曾经长久地温润、陪伴、支撑着他们,内化成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受用终生。

   这不,有的公社、大队连给知青们缝补浆洗的人都安排好了,正值农忙,当地党政领导和社员知青们所给予的这些生产、生活上的关怀,让刚刚来到陌生环境中的知青们很是感动,许多人流下了眼泪,纷纷要求第二天就要到田里干活。包二中郭淑珍等11名同学果然在第二天的清晨5点钟就出工下地,干最苦最累的堵口打坝的农活了。

完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生活,的确锻炼了包头的下乡知青,经过几个月的锄地、割麦和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磨炼,经过和农民们接触、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学到了在学校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知青们进步很快,许多青年在劳动中打了满手血泡、割破了手脚也不肯收工,累得腰酸腿疼却不叫苦叫累,见了困难冲向前,苦活累活抢着干。

一次,前旗王广和大队的甜菜被水淹了,有的社员还怕冷不愿下水干活呢,这帮知青就带头跳进水里把甜菜抢收了出来。他们年青、有激情,内心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支持着: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一番作为,一定要在农业第一线建功立业,要战天斗地大干一场。

到了秋后,麦收时,5月份首批下乡的知青不少人已干了一百多个工分!社员们着实挺惊奇,称赞、夸奖城里的孩子们还真是行。

知识青年到农村,活跃了但是农村的政治文化生活,向农民传播了文化知识,许多青年主动的办民校、夜校、图书馆、俱乐部,还组织农村青年大唱革命歌曲、编排文艺节目及话剧。他们经常为贫下中农和五保户办好事,前旗树林子公社南槐木村生产队的知青,用节省下来的钱给年老体弱有病的贫下中农、五保户买药、拆洗衣服、担水、打扫院子,前旗长胜公社有个双目失明的五保户老人,常常得到知青照顾,感动得边流眼泪边说:“你们真是毛主席派来的好青年啊……巴盟的临河县为了表扬知青们所取得的成绩,在这一年的夏秋召开了现场会,赠给了知青一面锦旗。包头市第一批下乡知青、昆区女青年何素娟,自从64年的5月份来到这里后,劳动积极、思想表现好,在新老社员中有了威信,9月份就被选为小队队委会委员、大队团支部副书记、县妇女代表 。有的知青被选为参加公社三级干部会议的贫农代表,有的被评为“五好青年”、“五好民兵”,有的在劳动中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还有的担任了记工员、保管员和生产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