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包头记忆>正文
解放前的包头商业
───
2015-09-29 00:00    来源:
【字体: 】    打印    
解放前的包头商业 http://www.baotounews.com.cn/epaper/btrb/res/1/20140424/9941398300732433.jpg 东河区德华兴原貌(翻拍) 包头市旧城区在东河区,东河区就是当年的老包头。老城东河是当年西口路上的商贸重镇、“水旱码头”和粮食、皮毛、药材的集散地。   据《包头史料荟要》记载,最初的包头商业是以经营农产品加工和买卖的“六陈行”为主(油、酒、糖、醋、米、面各作坊)。土特产及日用百货的交易还不占重要地位,交换范围局限于地方性。   一八八四年后(清光绪十年),不仅国内客商纷至沓来,英商之天长仁、天聚公、新泰兴等洋行也相继在包设庄。一九二三年京包铁路通车到包头后,商业也急剧发展,一九二五年臻于极盛。一九二六年,“国民军”从包头撤退时,曾向商户摊派军饷很重,接着西北各省连遭荒旱,农牧凋敝,商业陷入长期萧条,商户由1100余家下降为500多家。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七年期间,个别行业虽略有起色,但衰退之势仍不能挽回。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包头与西北各省商路基本断绝,畸形的不等价交换也越来越严重,商业上所受的摧残也越来越惨重。   解放前的包头工商业,传统上以“十业”、“十六社”分别代表商业和手工业组织。“十业”包括米面业、油粮行业、皮毛业、牲畜业、蒙商业、杂货业、货店业、纸烟煤油业、药材业、钱当业,约有二百家商户。“十六社”包括金炉社、鲁班社、义合社、毡毯社、公义仙翁社、清水社、栽绒社、绘仙社、六合社、仙翁合义社、集义社、义仙社、威镇社、德胜社、恒山社、合义社,约有九百家左右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