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包头记忆>正文
《包头日报》:穿越80余年历史的厚重记录
───
2015-06-04 00:00    来源:
【字体: 】    打印    
图为1952年7月1日《包头日报》第一号宫伟恩 摄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包头商会出资筹办的《包头日报》正式面世。当时,谁都没有料到,这个落址老包头瓦窑沟火神庙、铅印四开的报纸能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中等城市党报中唯一创办于抗日战争前的地方性报纸。 在上海图书馆,一份1931年12月16日的《包头日报》创刊号完好地存放于此。她和众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一起,留住了一段历史,也穿越了尘封80余年的珍贵记忆。 这份四开共一张半的创刊号头版为广告,二版为《发刊辞》和国内新闻,三版为省市新闻,四版则刊发了《本报编辑部启事》等内容,另半张为《包头日报社开幕纪念增刊》。 内蒙古图书馆研究馆员忒莫勒在上海图书馆寻获了这张铝印的珍贵藏品,他如获至宝。在此之前,忒莫勒仅知道在北京国家图书馆还留存着1932年4月至1935年12月、1936年2月至1937年7月、1946年9月至1948年9月几个阶段的《包头日报》。而此次穿越历史的珍贵“遇见”,也让他寻找到更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忒莫勒发现,1931年《包头日报》的创刊有着浓重的救国图强色彩。报社出版预告称:“本报筹备已久,最近始渐就绪。兹以国难日亟,唤醒西北人士筹边御侮,势不容缓。本报职责所在,决于本月十六日出版,唤醒同胞,共纾国难。” 一纸跨越80年。一份厚重的报纸,也刻录下历史发展的深深印迹。 抗战期间,《包头日报》一度中断8年。1949年初,在全国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前提下,王绥之主持的《包头日报》既发国民党中央社的消息,也把从收音机抄收的新华社消息以“美国之音”的电头发表。1949年5月,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到包头在上中层干部大会上发表关于和平解放绥远的讲话,也是由包头日报首先发表。同年9月,董其武将军在包头宣布绥远省和平解放后,社长王绥之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从1949年10月1日起,《包头日报》国内外新闻全部采用新华社电讯稿。 曾任包头日报记者的阎充英见证了解放后《包头日报》改版的全过程。当时,绥远日报编委会派政治组组长王纯宇一行5人作为支援包头日报的第一批干部,阎充英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进驻报社后,他们与原来报社人员密切配合,于1952年7月1日全新推出了《包头日报》第一号。这一天,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第一版套红并刊登了马恩列斯和毛刘周朱的照片,全文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包头市委员会关于加强包头日报的决定》,报纸为四开四版,每周6期。从此,《包头日报》正式改为党报。 此后的1959年10月,阎充英作为记者,报道了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的消息。1961年9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老舍等文化名人来包访问,阎充英作为随行记者作了及时报道。他回忆,当时,正值我国经济生活遭遇严重困难的时候,《包头日报》由于纸张供应紧张,由对开4版压缩为2版,但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一张小小的党报却成为一面鼓舞人心的旗帜,点亮了人们贫乏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