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包头记忆>正文
太平官巷的由来
───
2015-05-22 00:00    来源:
【字体: 】    打印    
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十月,山东枣林来包回族穆斯林马功在清真大寺山门南的一条由北向南幽静小巷的北口处西侧大院(马号巷20号)开了一处客栈。客栈是青砖墙垣的四合头院落,院中套着三个小院,头院为卧骆驼,南院为马圈,后院有掌柜房、客房、厨房、仓库等。是一个聚集穆斯林商人的综合大店。客栈先经营皮毛,专接收从旅蒙商队贩回来的货物,从中获取利润。后改客商住宿,打尖、代办山西的银号业务,商号为“太平客栈”。太平店位于东门大街中段北侧,北起召拐子街五道口的西口,向南延伸与东门大街相交,全长94米,巷宽4米。因小巷北的西侧有太平店,故小巷原得名“太平巷”。 清同治年间,太平客栈开在清真大寺旁边,周边商贸繁华,是北通固阳,南下黄河,东走官道,西进后套的中心地段。大寺东侧不远有一条奔流不息的博托河(即现在的东河槽),河水是从大青山泉眼里涌流出的清泉水,是游牧人依傍这条河放马牧羊的地方。由于太平巷地理位置特殊,也因在旅蒙商队和东西路商人中有一定数量的穆斯林,他们因食宿和方便在清真大寺礼拜的缘故,所以到太平客栈下榻是这些骆队客商首选之处。清道光年间,包头商界共同组成公行,地址设在召拐子街西头的马号巷一号院,“马号大院”因此而得名。公行统管九行十六社,负责协调商界事务、债务、差徭摊派,并且代行地方治安与救济等杂差。清同治年间改为大行,民国初期,又改为商会。解放前,绥远地区一直是各路军阀拉锯战的地方。包头曾有吴佩孚的直系军、阎锡山的晋系军、张作霖的奉军。日寇侵占包头时期,日伪政府设在太平店西侧的马号大院商会,因马号房院的商会占有者后面是个“官”字,太平巷又是通往马号“官”院的要道,人们逐步将原称的太平巷叫成“太平官巷”。因太平客栈的特殊地理位置,日伪政府一直预谋将太平店充公,作为政府办公使用。马功胆小怕事,面对残酷的现实与儿子们商量后,将太平客栈和大院捐赠给了清真大寺。日伪政府因顾及伊斯兰的宗教利益,再也无法提出客栈充公之事。解放后,客栈一直由清真大寺留人租用收取租金。“文革”时期被造反派没收充公,由东河区房管留人居住收取房租。1975年落实政策后,政府将房产退还清真大寺。2007年,包头伊斯兰教协会将客栈院落拆除,又加之政府无偿划拨土地5亩,清真寺购买、拆迁居民住宅地后,在全长94米长的太平官巷西侧新建清真寺综合大楼。 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具有三百年历史的老包头,不到百米狭窄的太平官巷,原路面是大青山花岗岩石铺就,青石路上遗留凹凸不平的一道道沟痕已经随着城建的改造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