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包头记忆>正文
展示包头文化的窗口———友谊广场
───
2015-04-03 00:00    来源:
【字体: 】    打印    
有人说,读懂友谊广场就读懂了包头、读懂了包头的文化。友谊广场位于阿尔丁南大街与友谊大街道路交叉处,东临阿尔丁大街,北临友谊大街,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2000年8月底投入使用。漫步于广场上,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分布于友谊广场中的十几尊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雕塑作品是形成友谊广场独特文化内涵的力作,而树立在友谊广场中心的九根花岗岩文化浮雕柱则为点睛之笔。 雕塑无疑成为了友谊广场最具特色的名片。汉白玉雕成的仙女与圣鹿是广场的主体雕塑,美丽、圣洁而高雅。另一座造型风格与前者迥异的青铜雕塑,似乎是在用抽象的手法阐释着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更为引人入胜的是屹立在广场中央、呈环形布置的9根花岗岩浮雕文化柱。 文化柱造型采用东、中、西畜牧民族地区“草原石人”的巨石柱样,兼容中国新石器时代良诸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造型精华。文化柱的浮雕以汉代画像石的手法,体现简洁、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浮雕的内容全面展现了内蒙古与包头市各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九根文化柱分为三组,第一组由2根石柱组成,主题为“远去的驼铃”。“狩猎”、“出行”的画面浓缩了昔日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第二组由4根石柱组成,主题为“民族风情”。“欢乐草原”、“牧歌”、“那达慕”、“琴声悠悠”四幅画面展示了大草原浓郁的民俗风情;第三组由3根石柱组成,“巨变”、“草原明珠”和“远飞的大雁”则突出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草原钢城。整个雕塑作品形象生动、大气磅礴,一根根石柱犹如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讲述着包头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情怀。 而分布于广场北入口和东入口处的小型雕塑群是广场投入使用后设置的,“上学去”、“种子”、“乳香飘”、“草原雄鹰”、“牧趣”等小型雕塑,造型古朴、情趣盎然,突出景为人设、人为景感、见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