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包头记忆>正文
民间艺术家樊六
───
2015-03-18 00:00    来源:
【字体: 】    打印    
在包头市文化局二楼大厅墙上最醒目位置挂着一幅近景剧照,貌似一农村老婆婆,照片下标“樊六”。旁边人告诉我:包头老一辈艺术家。 好奇去问周围的父辈,知道樊六吗都答:知道,“刘干妈”嘛! 据说,老舍生前在包头看了樊六演出的《探病》后说:“在北京也很难找到这样一个老彩旦!”并评价樊六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 樊六(1910-1984),原籍山西河曲,13岁逃荒走西口到包头,后师从老艺人张根锁学艺。18岁开始随人搭班演唱,在土默川乡间、近城,流浪卖艺。 新中国成立后,樊六在党的关怀下,和二人台老艺人计子玉、高金栓等参加了包头市乡曲组,随后又扩大发展为包头市民艺社、民艺剧团、民间歌剧团(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前身),挖掘传统戏,演出现代剧,为二人台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樊六善于吸收兄弟剧种的艺术营养,致力于二人台的艺术革新。1955年自治区专业戏剧音乐舞蹈汇演,他演出的《探病》获表演一等奖。1964年初,他还参加了内蒙古二人台、二人转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怀。 在开创二人台演新戏的火红年代,他参演了《方四姐》、《梅玉配》、《柳树井》、《邻居》、《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和《一把镰刀》等剧,在这些剧目中,他扮演的是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迥异的中老年妇女形象,各种人物都能表演得恰如其分、真切动人,同行、观众一致给予赞赏。 因代表作《探病》的家喻户晓,剧中人物“刘干妈”也因此成为“樊六”的又一个别名。 文革时期,樊六和许多老艺人一样受到了迫害。但他相信不会“一世乱到底”。他说,生活还会回到本来的样子,“就像阳婆,每天照样升起。”